@589beufb
保旋企業病媒防治-除蟲公司,台北除蟲公司,汐止除蟲公司
店家文章分享
病媒防治 Prevention
老鼠:
鼠類常生活在汙穢、陰暗以及人類不易清理的地方,經由下水道或排水孔進入住宅騷擾,汙染環境及食物,甚至破壞電線、水管、瓦斯管,進而引起災害等等。
又或著是經鼠類直接或間接性傳染疾病,例如:漢他病毒、恙蟲病、寄生蟲感染、食物中毒……等。
台灣目前常見的鼠類有:
1.溝鼠
體型較大,鼻部較鈍,腹部灰白色,成鼠體重約350~451g,尾巴略比身體短,上層為暗色,下層為白色,眼部以及耳部較小,善於挖洞,多活動於地面、庭院己排水溝中。
2.屋頂鼠
體型中等,鼻部較尖,腹部黃褐色或灰白色,成鼠體重約150~180g,尾巴比身體稍長,上下均呈暗色,鱗片較細,眼大而突出,善於攀爬,大多在房舍內的天花板或閣樓等較高處活動。
3.月鼠
體小而纖細,鼻部尖,重約12~20g,尾巴與身體等長,上下均呈暗色,鱗片細小,眼睛突出,耳朵中大型而突豎,房舍地面上有任何隱蔽處,如夾壁間、箱盒內、櫥櫃後、冰箱下、抽屜、儲藏室等均可見其活動。
蟑螂:
蟑螂喜愛腐蝕食物以及麵粉類食品,並且在實務上分泌臭味,最主要的蟑螂能經由身體或排泄物傳播各種疾病,例如:腸炎、傷寒、痢疾…等等!
台灣地區的居家蟑螂一般有:
1.德國蟑螂
原產地為非洲,成蟲體長約10-16mm,體黃棕色。較喜歡溫暖潮濕之環境,分部於全世界,為建築內、餐飲店及旅館等,最常見之種類。德國蟑螂之直腸分泌細胞能分泌一種強力引誘劑,叫聚集費洛蒙,使得本種蟑螂有群聚之習性。德國蟑螂成蟲平均壽命約:92-142日。
2.美洲蟑螂
美洲蟑螂分布於熱帶、亞熱帶及溫帶地區。體紅棕色,體長約30-50mm,為住家常見種類中之最大者,每一雌蟲可產15-84個卵鞘。
3.澳洲蟑螂
澳洲蟑螂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,體紅棕色,型態與美洲蟑螂類似,惟體型較小,體長約25-35mm成蟲前胸背板具淺黃色輪紋,中間為深色區,前翅前緣有顯著之黃色縱帶為其重要特徵。
4.棕色蟑螂
棕色蟑螂原產地可能在非洲,外型類似美洲蟑螂,為體型較小,體長約25-35mm,棕色蟑螂生活於住家內外,如廚房、浴室、豬舍、排水溝、樹皮中等。
5.家屋蟑螂
家屋蟑螂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,特別是菲律賓群島附近,本省亦有少量分布,體為中大型,長約25-32mm,黑褐或黑色,頭頂部呈黃色,胸及腹部背面具鮮明黃色隻斑蚊,故亦稱花斑蟑螂,生活於住家內外,在廚房、臥房、儲藏室、豬舍及垃圾堆等均有發現。
6.棕帶蟑螂
蚊子:
蚊類不僅會吸食血液,並可傳播多種疾病,例如:登革熱、血絲蟲病、日本腦炎、痢疾…等。
台灣地區之重要病媒蚊,常見的有以下幾種:
1.埃及斑蚊
埃及斑蚊之成蚊,其胸部被板上有一對銀白色似括弧之曲線,由卵發育至成蟲約需8-10天,成蟲壽命約為30天,主要生存環境為積水之人工容器,諸如蓄水槽、水缸、廢輪胎、水桶、花瓶、盆栽、瓶罐以及積水之地下室等,雌成蟲之主要吸血對象為人類,在白天吸血,舉凡在室內或住家附近作息的人們都可能會受到牠的叮咬。
2.白線斑蚊
白線斑蚊成蟲之胸部被板中間,有一條直的銀白色線,成蟲壽命約為20.6天,在住宅區內,其主要孳生於人工積水容器中,與埃及斑蚊類似,惟白線斑蚊多在屋外吸血。
3.瘧蚊
全世界瘧蚊已知共有422種,與瘧疾有關的有68種,台灣有紀錄的蚊種有130種,其中瘧蚊屬的種類共有16種,室溫下,由卵至成蟲約需16日,白天較喜棲息於室內,如牆壁下方、懸掛衣服上、蚊帳內、壁洞、床下及隙縫內。
4.小黑蚊
小黑蚊不是蚊子,而是屬於雙翅目蠓科的台灣鋏蠓,是一種體型微小的吸血昆蟲,俗稱「黑微仔」小黑蚊成蟲體長約 1.4mm,雌蟲嗜吸人血,吸血活動白天進行,以中午至下午時段為吸血高峰。雌蟲習性低飛,因此多叮人體小腿、手背、手肘等部位,叮咬後會產生奇癢、紅腫等症狀,嚴重者會產生過敏反應;吸飽血的雌蟲懷卵2-3 天即可產卵,卵產於潮濕之土表。其幼蟲為陸生,主要取食藍綠藻與綠藻等藻類,這些藻類滋長於潮濕的土壤表面。小黑蚊為滋擾性昆蟲,尤其在白天活動時易被叮咬,目前尚無傳播疾病的記載。由於小黑蚊之吸血特性,因此人的活動與行為也是決定台灣鋏蠓密度高低的重要因子;如在農莊、社區、村落、學校、廟口、公園、風景區、遊樂區等人多或人群聚集活動場所都是小黑蚊可能猖獗危害的地方。
白蟻:
俗稱白螞蟻、大水螞蟻、漲水蟻或棚蟲等,大部分人只要提到白蟻或是大水螞蟻就知道所指為何,白蟻會蛀蝕居家木材、家具、書籍…等等,不僅在家中築巢,也可以在野外樹木及土壤內築巢,房屋內巢穴多半築在門窗兩旁,木柱與地板,樑與牆交接處及屋頂…等,假使全家已發現了白蟻,而不及時處理,日後必定在一次破壞家中的裝潢。
螞蟻:
1.小黃家蟻
全身皆呈黃褐色,原產於非洲,分布最為廣的螞蟻,由於偶爾會主動叮咬人畜,加上為數眾多因此容易被歸類為害蟻類,他們可以住在家中任何一個牆壁細縫的多蟻后型態的小螞蟻,他們的部落分散多處,每一處多為數千隻至上萬隻左右!以台灣來說,南部的危害會較北部多一些。
2.狂蟻
又稱小黑蟻,全身皆呈光亮的黑色,六隻腳及觸角細長,腹部具不明顯的橫帶狀條紋。數量有時可達數千隻以上,團結性佳,行動敏捷,會以快速的移動來躲避危險,但生性溫和不會主要咬人,非常適合在居家中幫忙清理食物碎屑及消滅驅趕害蟲的螞蟻。
3.入侵紅火蟻
雜食性,屬於什麼都不挑的外來種螞蟻,生性喜愛高溫環境。頭、胸為暗橘色,腹部為暗黑紅色,全身平滑有光澤,行動及反應皆屬於快速型,食量驚人,地域性強,繁殖力強,生性易躁動,受到刺激常傾巢而出,並以大鄂及鰲針與注入型毒液來驅趕及攻擊敵人,其毒液容易造成獵物死亡,對人類會產生過敏現象,若是數量過多時可能造成少數人類過敏致死。其部落數量可達數十萬至上百萬隻!由於生態容易造成原生物種的滅絕以及威脅人類生命財產安全,已被全世界歸類危險物種!
蒼蠅:
麗蠅
肉蠅
家蠅
果蠅
蠅類由於多孳生於環境較髒之處所,因此亦成為污染食物及傳染疾病之媒介,目前常見的蒼蠅:家蠅、大頭金蠅、黃果蠅等,蠅類的卵形似香蕉,長約1-1.3mm,成乳白至淡黃色,一次產卵約120個,幼蟲體呈細長圓柱狀,前端較尖後端較圓,化蛹前期時,呈白色或微黃色,後期時,則逐漸轉為淡棕色至深棕色,當表皮硬化時則呈黑色,成蟲壽命約為17-29天,所發生的疾病,例如:霍亂、傷寒、痢疾…等等。
寄生蠅 、肉蠅 和麗蠅 這三科外觀都很近似,大致上多數的肉蠅中胸背板上有三條明顯的條紋,體色灰黑色較多,麗蠅體色一般為藍、綠、銅等三色,但是兩者間也有例外,寄生蠅體色變化更多,灰黑黃褐綠都有,通常腹部長著長長的鬃毛,從習性看麗蠅和肉蠅偏好腐肉、糞便,而寄生蠅則喜歡賞花吸蜜。
跳蚤:
跳蚤的生命歷程為卵、幼蟲、蛹、成蟲四個階段,整個生活史大約15~33天。跳蚤雌蟲會產卵於宿主棲息的環境,每隻雌蚤每天可產下40~50顆卵,一生中可產下數百至兩千顆卵。跳蚤孵出的幼蟲以周遭環境的有機屑物為食,包括蚤類的體液、排泄物、宿主的皮屑、灰塵或屍屑等,牠們經過3次脫皮後結繭化蛹,數日後變為成蟲,剛羽化的成蟲立即能尋找宿主寄生。
臺灣地區四季如春,是跳蚤繁殖的溫床。在溫度、濕度都比較高的春夏季,更是跳蚤最容易入侵的季節,所以當皮膚上出現奇癢無比的小紅點,極可能就是跳蚤。跳蚤在寒冷的冬季會減緩,但並非完全停止,蟲卵仍會發育為幼蟲並進一步化繭。在較寒冷的氣候下,蛹大部份都會陷入冬眠狀態,直至適合的溫度和濕度才會羽化出繭。當人們在夏季發現跳蚤肆虐時,生活環境中極有可能已存在數千至數萬隻跳蚤。
台灣常見的蚤類:
1.貓蚤:貓蚤成蟲約0.2公分長,體色呈暗紅褐色至黑色,其側扁的身體適合在寄主身上自由穿梭,其表皮堅韌光滑,具有短而針狀的剛毛,有助於貓蚤在寄主的體膚移動。此外,貓蚤的後腳長而有力,擅於彈跳,可跳高20公分,跳遠30公分。
2.狗蚤:這種蚤類的滋生處為住宅的地板縫隙內、蓆墊或地板下,尤其是貓狗經常停留或休息的場所。跳蚤與其他吸血性蟲類不同的是,牠們雌、雄成蟲皆能吸血,一天吸一次或多次。
3.鼠蚤:老鼠身上的跳蚤,幾乎全是印度鼠蚤,這種蚤類的生活史需要14天完成,其滋生地多為倉庫、穀倉、地下室等,牠們的棲息處就是鼠類身上,因此會傳染鼠疫。雌雄成蟲皆能吸血,一天吸一次或多次,當寄主死亡時,牠們也會迅速跳離老鼠。
蛀蟲:
小蠹蟲
長蠹蟲
螵蛸皮蠹
台灣常見的蛀蟲,從分類上有長蠹科、粉蠹科和皮蠹科。蠹蟲個體較小,成蟲體長一般為2-3mm,抗旱及耐飢力強,多數一年一代以幼蟲越冬,翌年春天化蛹,4、5月份蛹羽化為成蟲,成蟲交配後產卵,卵期約15天,孵化的幼蟲便鑽入木材或毛皮中危害,是農林業、木材類裝璜及傢俱和木雕佛像藝品、毛皮服飾的重要害蟲。蛀蟲的耐飢力較其它昆蟲強,即使在完全無食物的條件下,仍能以不同蟲態進行休眠和半休眠。喜陰暗、安靜的生活環境,尤其怕振動,只要受到振動,馬上逃離,部分蟲種還有裝死習性,以此來逃避不適宜的環境。
書蝨:
書蝨又名米蝨,體長約0.5-4mm,非常微小,以黴菌或真菌為食,其米蝨的危害通常是可以看得見的,主要在高濕度的有黴菌污染的日用品上,最適宜的條件是25-30 °C、 70-80%的相對濕度(等同於13%的糧食水份)。從卵發展為成蟲大約需要三週的時間,生活週期短,種群繁衍迅速,極易造成糧食污染,甚至引起局部糧食水分升高而導致發熱霉變。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中,例如:高溫或低濕條件下米蝨主要會隱藏在儲藏庫的裂縫、牆腳、高濕度場所等其適宜的地方。有些品種是通過孤雌生殖繁殖的,它們不需要受精就可以產卵來繁殖。一個單個的個體就可以產生一個種群。
姬薪蟲:
有分真菌甲蟲以及灰泥甲蟲。
其體長:灰泥甲蟲大約1.3mm 真菌甲蟲3.3mm。
灰泥甲蟲不會破害物品,因為此蟲種只以菌孢(黴菌)為食物,且只生存於潮濕易長黴菌的環境。而真菌甲蟲可以將真菌或黴菌從一區塊傳播到另一個潮濕的倉庫裡。
灰泥甲蟲與真菌甲蟲因經常出入具有菌孢處(發霉處),所以經過處常會造成污染。這類小蟲特別常見於新成屋的水泥潮濕處,也常出沒在食糧倉和食品穀物倉庫中,受潮食品也常可見蟲體大量出沒。而當甲蟲族群數量大增時, 甲蟲會開始離開他們繁殖的地點,通常會出現成百或數以千計的甲蟲,灰泥甲蟲它們的生命週期可以很快完成,生命的週期可以短至5~28天,結果導致大量的甲蟲在短期間內產生。
衣蛾:
幼蟲是一個小型白色的毛蟲,藏在一個絲質的袋狀物或網狀物(稱為筒巢)內,在牆壁上可見到一個黏著水泥的紡錘形絲袋,內有一深褐色頭的幼蟲。成蟲為淺黃色的蟲,懼光。以羊毛、毛髮、毛皮、羽毛為食。幼蟲行動緩慢,會破壞紡織品,在圖書館或博物館會危害動物標本,而其成蟲並不取食。成蟲將卵產在皮毛、羽毛、皮品、毛或污穢的絲綢上。幼蟲會吐絲作繭,兩端開口供取食及行動。幼蟲在繭中成長,化蛹時仍在繭中,直到成蟲羽化為止。特別喜愛紡織品沾有食物或其它污染,衣領或衣服摺疊處也可見到衣蛾的蹤跡,而純棉的衣物較不易受害。
衣魚:
俗稱蠹、蠹魚、白魚、壁魚、書蟲或衣蟲,是一種靈巧、怕光、而且無翅的昆蟲,身體呈銀灰色,因此也有白魚的稱號,嗜食糖類及澱粉等碳水化合物,牠的體型細長,無翅,身體上佈滿了鱗片,口器為咀嚼式。不計肢體,衣魚的身長約1mm。觸角又長又嫩,只有三節體節有足;脫皮三次後,銀灰色的鱗片便會長成,使其身體帶有一種金屬般的光澤。按不同生活環境而定,衣魚從幼蟲變成蟲需要至少四個月的時間,不過有時候發育期會長達三年。在室溫環境下,大概一年就發育為成蟲,壽命約為兩到八年。一條衣魚的一生裡會經歷大約八次脫皮。當溫度在攝氏25至30度,雌蟲就會在物件的裂縫裡產大約一百顆卵;可是在寒冷或乾燥的環境下,衣魚是不會繁殖的。衣魚愛好的食物為充滿澱粉質或多糖的物品,如:膠水裡的葡聚醣、漿糊、書籍裝訂物、照片、糖、毛髮、泥土等。可是牠們對棉花、亞麻布、絲和人造纖維等也毫不抗拒。飢餓時甚至連皮革製品、人造纖維布匹等也吃。不過衣魚能夠捱餓數個月,身體機能也不會受任何傷害。衣魚出沒於人類聚居地。家居裡的各種地方,如冰箱底部、開暖氣的浴室、地磚的裂縫裡都可能會有衣魚的蹤影。喜歡咬破書籍、纖維及紡織品。
白額高腳蛛:
也就是台灣人俗稱的「旯犽」、「喇牙」。是大型的室內蜘蛛,不結網,是家居蟑螂的主要天敵。白額高腳蛛廣泛分布於全球熱帶及副熱帶地區,包括亞洲、馬斯克林群島以及加勒比海周圍地區,為室內最大型的蜘蛛,體長約20mm~30mm,全長(包括腳)約100mm~130mm,張開腳時約有CD的大小。頭胸部前後緣各有一條黃白色橫帶,一般體型約10公分左右,為夜行性動物,白天藏匿於櫥櫃縫隙或天花板,夜晚外出覓食,捕捉蟑螂或飛行的昆蟲。
馬陸:
又稱千足蟲、千腳蟲,倍足綱節肢動物,陸生。身體有多節,頭部有觸角,生活在潮濕地方,大多以枯枝落葉為食。有時會啃食植物幼苗,因此可能會被認為是害蟲。部分種類遇襲擊即假死片刻(把自己蜷縮起來)。馬陸味臭,令鳥獸都不愛吃。
大蚰蜒:
(蚰蜒科)體長15-18mm,體型狹長,頭寬窄於腹部及尾寬,複眼黑色長於兩蹴,觸角細長,體背黑褐色至黑色具不明顯的糊狀斑,各節端部有2枚橙黃色斑併連,各體節有2對足,各足細長,基節淡色透明,腿、脛節前後端具灰黑色分布,上有2-3枚棘刺,近尾端的足最長。棲息住家或戶外,若受到人類騷擾會叮咬但傷口不會穿透皮膚,症狀在幾小時內就會自然消失,但有些體質過敏的情況會比較差。
蜈蚣:
蜈蚣(chilopoda)又作吳公,又稱百足蟲、百腳蟲、蝍蛆、天龍。是一種有毒腺的、掠食性的陸生節肢動物。
蛾蚋:
蛾蚋又稱蝶蠅,台灣目前只記錄二十二種,會經常出現在室內有:白斑蛾蚋和星斑蛾蚋。
蛾蚋幼蟲在都市中,主要孳生在含有腐敗有機質的淺水域,化糞池、污水池、側所、浴室洗臉台、地板積水、廚房的水槽、潮濕的抹布…等都能培養出大量的蛾蚋。室外的淤積排水溝、化糞池和一些有機質較高的積水容器中,也能發現蛾蚋幼蟲的蹤跡。羽化後的蛾蚋成蟲大多就近停在牆壁上,經常出現在廚房、浴室牆壁,且全身長滿細毛,容易攜帶病菌,有污染食物、傳播疾病的可能性。蛾蚋的活動不高,機械性傳播疾病機率不大,白斑蛾蚋和星斑蛾蚋的生態習性,有散播大腸桿菌疾病的可能性。
其它相關店家資訊